朋友间借钱本靠信任,但到期不还最易伤感情。如何既追回钱,又不撕破脸?这5步操作,帮你理性解决难题。
第一步:先沟通,别急着翻脸
温和提醒:用轻松语气开口,比如“最近手头紧吗?之前借你的X万,方便的话这月还我点?”
明确需求:若对方推脱,直接说清还款时间(如“下周五前还5000,剩下的按月还”),避免模糊拖延。
避坑提醒:别用“你是不是不想还了”质问,易激化矛盾。
第二步:留证据,避免“口说无凭”
关键材料:借条、转账记录(银行/微信/支付宝)、聊天记录(承认借款的对话)。
补救方法:若没借条,可引导对方补签或录音(如“你去年借我的3万,说好今年还,对吧?”)。
法律依据:根据《民法典》,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,转账记录+承认借款的聊天记录即可作为证据。
第三步:找中间人调解
适用场景:对方有还款意愿但暂时困难,或沟通陷入僵局。
调解人选择:共同好友、双方都尊重的长辈或权威人士(如老师、领导)。
话术参考:“XX最近确实难,但我也急着用钱,您能不能帮我们商量个分期还款的方案?”
第四步:发律师函警告(低成本施压)
操作方式:花500-2000元找律师发函,明确还款期限和法律后果(如起诉、列入失信名单)。
效果:多数人收到律师函后会重视,尤其怕影响征信或工作。
避坑提醒:别自己伪造律师函,可能涉嫌违法。
第五步:起诉(终极手段)
适用情况:对方明确赖账,或金额较大(如超过1万元)。
流程:写起诉状(网上有模板);到被告户籍地或常住地法院立案;提交证据(借条、转账记录等);等待开庭(简易程序3个月内审结)。
成本:诉讼费50-100元(按金额比例收取),胜诉后由对方承担。
强制执行:若对方仍不还,可申请冻结银行卡、查封财产,甚至限制高消费(坐不了飞机、高铁)。
注意事项:借钱前先“防坑”
救急不救穷:朋友买房、治病可借,但消费、投资尽量拒绝。
写借条:注明金额、利息、还款时间,双方签字按手印(模板可搜“借条范本”)。
转账备注:写清“借款”而非“转账”,避免被认定为赠与。
朋友借钱不还,本质是“信任危机”。先沟通、留证据、找调解,多数问题能解决;若对方铁了心赖账,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最后防线。